在晨曦微露的绿茵场上,一群身影正迎着朝阳奔跑,他们的脚步坚定而有力,他们的目光炽热而专注——这是常州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的日常一幕,也是这座城市体育梦想的生动写照,常州市体育局、教育局联合发布《致绿茵追梦人的一封信》,以温暖而有力的笔触,向所有在体育道路上拼搏的运动员、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,并首次提出“每一步前行,都是城市力量”的体育发展理念。
这封长达三千余字的信件,不仅回顾了常州体育近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,更着眼于未来,勾勒出一幅以体育精神赋能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,信中特别强调,每个运动员的汗水、每次训练的努力、每场比赛的拼搏,都在为常州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。
常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,历来重视体育事业发展,从承办省级、国家级赛事到培养优秀运动员,从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到推广全民健身,体育已成为常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2023年,常州成功举办第十八届省运会,获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双第一的优异成绩;2024年,常州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中斩获23金15银19铜,创历史最好成绩,这些成就的背后,是无数“绿茵追梦人”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。
“我们认识到,体育不仅是竞技和奖牌,更是一种城市精神和文化软实力。”常州市体育局局长李伟在采访中表示,“这封信是我们对所有体育工作者的致敬,也是对体育与城市发展关系的重新思考。”
致信中提到,常州将进一步完善“教体融合”机制,创新青少年体育培养模式,常州已建立从小学到高中的“一条龙”体育人才培养体系,全市87所中小学被命名为体育特色学校,每年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超过2万人。
在常州第二实验小学,足球课程已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,校长王明告诉记者:“我们不仅培养专业技能,更注重通过体育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、意志品质和规则意识,看到孩子们在绿茵场上奔跑的身影,我们相信这就是城市未来的希望。”
常州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教练张强,曾经是职业球员,如今扎根基层青训已有十余年,他说:“这封信让我感到自己的工作的价值被认可,每天看着孩子们一点点进步,虽然辛苦,但这就是在为城市积蓄力量。”
致信不仅关注竞技体育,也着重强调了全民健身的重要性,常州近年来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,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.2平方米,超过全国平均水平;“十分钟体育健身圈”基本形成,每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超过500场次。
周末的常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,到处都是运动的人群:羽毛球馆里击球声此起彼伏,游泳馆内浪花飞溅,田径场上奔跑的身影络绎不绝,带着儿子来打乒乓球的市民刘先生说:“体育已经成为我们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锻炼身体,也是很好的亲子方式。”
常州市民李阿姨是广场舞的爱好者,她告诉记者:“我们团队有50多人,每天早晚都在公园跳舞,不仅身体好了,心情也愉快,认识了很多朋友,这就是信里说的‘城市力量’吧!”
体育不仅是事业,也是产业,致信中指出,常州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2024年,常州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突破300亿元,占全市GDP比重达1.8%,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2%。
常州制造的体育用品已远销海外市场,一批本土体育品牌正在崛起,通过举办大型赛事,常州的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,据统计,2024年常州举办的12项大型体育赛事,直接带动消费超过15亿元。
体育与旅游、文化、健康的融合发展也在加速,西太湖马拉松、滆湖自行车赛等已成为常州的城市名片,每年吸引大量外地选手和游客前来参赛观光。
这封致信发布后,在常州体育界引起热烈反响,多位教练员和运动员表示,这不仅仅是一封信,更是对体育人价值的肯定,是对体育事业的战略规划。
常州女子足球队队长、国家一级运动员小李说:“读到这封信时,我差点哭了,我们每天训练很苦,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的选择,但这封信让我们知道,我们的每一步都有意义,都是在为城市增添力量。”
体育社会学家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建军认为,常州官方此举具有前瞻性:“将个体运动员的努力与城市发展相联系,这是一种创新的叙事方式,它既提升了运动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,也强化了市民的城市认同感,这种‘软实力’建设比硬件投入更加珍贵。”
致信最后展望未来,承诺常州将继续加大体育投入,改善训练条件,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待遇,构建更加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,将进一步推动体育与教育、健康、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,让体育成为常州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在常州新北区的一片绿茵场上,少年足球队的训练正酣,10岁的小球员王磊擦去额头的汗水,认真地说:“我将来要进国家队,为常州争光!”他的眼睛闪着光,那是梦想的光芒,也是城市未来的希望。
夕阳西下,训练结束的孩子们背着书包离开场地,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明天,太阳照常升起,他们仍将在这里奔跑、拼搏、追梦,而他们的每一步, indeed,都是这座城市不断前行的力量。
体育是一种语言,无需翻译就能打动人心;体育是一种力量,潜移默化中改变城市,常州的这封致信,不仅是对绿茵追梦人的致敬,也是对中国城市体育发展的深刻思考,每个人的体育梦正汇聚成城市的奋进之力,推动着这座千年古城向着更加活力四射的未来迈进。